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快讯>
@青少年,10月15日晚截稿!“我的青春地标”青少年图文征集活动邀你分享专属成长记忆

时间:2025-10-14 18:34:08    来源:紫牛新闻


【资料图】

由扬子晚报网、少年志融媒平台发起的“我的青春地标”青少年图文征集活动,将于10月15日晚结束线上征集。活动征集期间,省内各中小学校的学生不仅分享了校园角落、城市街巷和红色场馆的动人故事,更写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职业梦想等多元青春地标的理解和记忆。

“采石矶的江风,是夹在青春书页里最特别的书签。”南京市建邺初级中学初三学生程毅的投稿,让一缕江风成为了青春的“见证者”。今年国庆节,第一次登上翠螺山,他站在三台阁上看长江如带、船只似叶,妈妈的一句“你看这江水,不管遇到什么阻碍,都一直往东流”,让他有所感悟。后来模拟考失利,面对焦虑,他再次登上翠螺山,独自坐在采石矶半山腰的石凳上,江风呼啸间想起长辈对他说“石头被江水拍打千百年仍然坚硬,人也不能遇到点挫折就退缩”的教诲,找回了继续向前的勇气。“那阵江风,会一直吹在我心里,陪着我走向更远的地方。”采石矶对程毅来说,早已不仅是一个景点,更是他遇到困惑时的“充电站”,每一次吹风、看书,都是与青春的对话。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魅力,在海安县实验小学五年级刘诗琪的笔下分外鲜活。走进南通风筝博物馆,“会唱歌的风筝”让她和同学们惊叹不已。作为中国风筝“南鹞北鸢”的流派代表,南通板鹞风筝以“六角形硬骨架+多哨口”为特色,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不同尺寸的哨口组合,放飞时能奏响“空中交响乐”,硬竹篾骨架更让它在风中稳稳翱翔。刘诗琪近距离观察竹、陶材质的哨口,聆听模拟发声,非遗匠人传承千年的造物智慧,成了她青春里难忘的文化印记。

职业梦想的种子,也在青少年心中悄然发芽。启东市汇龙小学六年级的查骏炫,在这个暑假走进了中国交通广播台直播间,密密麻麻的调音台按钮像“飞船驾驶舱”,播音员阿姨的声音透过电波守护路人平安。当她听到监听音箱里传来自己向听众问好的声音时,紧张与激动交织,“我相信,当我的努力与梦想的频率调至一致,终有一天,我的声音能通过中国交通广播台,汇入那首永不停歇的、守护平安的动人乐章。”

来自句容市华阳实验小学四年级的王辛榆打卡了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踏入馆内仿佛穿越时空——汴河河道剖面图前感受历史沧桑,“运河上的舟楫”展厅里船模再现桨声帆影,“街肆印象”展厅还原唐宋繁华。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明发滨江分校六年级学生李芯瑶眼中的南京江北新区图书馆,大门像“守护知识的巨人”,书架如“笔直的小士兵”,书香味里藏着读书的快乐与青春的梦想。

需要注意的是,10月15日晚,“我的青春地标”线上征稿将截止。无论你的地标是自然风景、文化场馆,还是藏着职业梦想的角落,均可扫描文中二维码进入少年志APP活动专区,用“地标图片+文字故事”的方式,分享自己的青春地标故事,说说这些地标为何承载了你的青春,说说你和地标之间的研学、实践记忆。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贺东婷

受访者供图

标签: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