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6日,上海展览馆,老时间、老地方,第19届上海书展如约而至。书籍是文化科学知识的总汇,是历史记忆传承创新的载体,是人类走向文明进步的阶梯。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全民阅读是铸造城市之魂的基础工程。连续举办了近20年的上海书展,逐步确立了政府搭台、市场运作、协会参与的办会机制,已发展成为全民阅读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构建了立体的文化场,营造了“书香满城”的阅读氛围,展现了城市良好形象。随着上海城市发展总要求的提出,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成为城市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上海书展这一“文化名片”已成为推动城市文化建设、打响城市文化品牌的重要路径。
一、一张蓝图,接续努力,打造城市文化新名片
(资料图片)
上海书展始于2004年,是当时传统图书发行模式寻求突破的必然之举。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改革开放的大潮涌动下,出版社只管出版、新华书店负责征订和报销的图书发行模式走到尽头。在这种背景下,上海当地的出版社尝试自办发行,并于1987年起开办沪版图书订货会。2002年6月,沪版图书订货会易名上海图书交易会,开始向长三角和其他省市出版社开放。但沪版图书订货会和上海图书交易会都不向读者开放,文化影响力有限。由于图书市场的变化,订货会的功能日渐弱化,并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应时代所需,“书展”开始登场。
“书展”直接面向读者,通过各种文化活动激活出版与阅读的巨大潜能。2004年首届上海书展即向市民开放零售,并举办了进口图书及印刷设备、书籍装帧艺术、经典版本展示等,推出了书业发展研讨、图书评选、新书发布、作者见面会、签名售书等100余场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搭建了一个写书人、出书人、卖书人和读书人深入交流的平台。“文化大都市”的建设,首先需要建立公共文化资源的共建与共享机制,从而使整个社会能够享受到基本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上海书展正是面向全社会的一项公益性文化活动,低价门票,特价图书,以及各种便民措施,为全社会提供了平等的文化享受与文化交流的机会。
在上海书展步入第八个年头的2011年,主办方已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变成了新闻出版总署和上海市人民政府——这意味着上海书展成为继全国图书博览会、全国图书订货会和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之后第四个国家级书展。在新闻出版总署的倡导下,以“书香中国”为口号的全民阅读活动在全国蓬勃展开。上海书展以此为契机,同步设立“书香中国”上海周,以打造全民阅读活动的重要品牌和重要示范平台为目标,积极整合上海全民阅读活动资源,推动全民阅读活动不断形成新的热点和高潮。
在十年积淀的基础上,2014年上海书展首次提出“为价值搭台,向品质致敬”的新宗旨。通过打造出版与阅读的价值平台、品质平台,上海书展进一步实现由销售服务向阅读推广的转型,力求做到在公共服务中体现专业品质,在价值引领中满足大众需求。“价值”和“品质”寄托着主办者的理想。近年来上海书展举办各种荐书、导读活动,努力促进“有质量的阅读”,拓展“书香满城”的广度和深度。从上海书展对于办展思路的不断调整优化,能够看到它对于促进全民阅读的诚恳和耐心,看到一座城市对于阅读的信仰和虔诚。上海书展自2004年创设至今,已成长为城市文化名片、市民阅读盛宴、国家级全民阅读示范平台。
二、开放创新,汇集中西,建设城市文化新码头
上海书展彰显了上海的文化自信。上海曾是中国近现代出版业的发祥地和出版中心,如今也占据着重要地位。出版业好比一个庞大的文化“蓄水池”,凝结了一座城市的文化和精神,无论其表现形式如何,都可以在这个“蓄水池”中进行沉淀,通过书籍、报刊等出版物的形式,融汇各种文化精华,展现和留存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精髓、城市精神。因此,出版业与这座城市的文化发展有着深厚的渊源,它展现着上海城市文化的底蕴,是传播上海城市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上海要建设文化大都市,书展是必不可少的文化要素。上海书展,从举办之始就立志成为一个全国性的文化盛会。上海书展虽在上海举办,但主办方一直强调,上海书展不是上海的书展,而是上海打造的服务长三角乃至全国出版界的文化大平台。“立足上海,服务全国”是上海书展始终坚守的办展理念。2008年,上海书展开始设立主宾省,使上海书展形成面向全国开放合作的崭新格局。上海书展用服务包容的姿态展示了这座城市的胸怀。
书展是码头,千种书籍从此启航。上海书展于2008年开启“上海首发、全国畅销”活动,“首发机制”成为上海书展服务读者、服务行业的重要发力点。经过十余年积累,越来越多的国内大社、名社、强社以8月为节点制作重点书籍,将上海书展作为新书首发的重要平台。好的书展,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和能力,让书籍汇聚成海洋,让自身成为各出版企业首发新书的平台。上海书展打出“上海首发、全国畅销”的旗号,旨在把上海打造成新书首发的文化大码头。
精彩纷呈,书展是一个立体的文化场。一直以来,上海书展追求的是,面向市场又高于市场,面向读者又引领读者。组织高质量、有品位的文化活动一直是上海书展辐射文化影响力的不懈追求。这些具有极高文化内涵的活动,直接面向市民,有效地刺激了读者的“文化兴奋点”,拉近了知识与普通大众的距离,促成了书展本身的跨越式“成长”,使其散发出逐年递增的热度。
上海书展利用“全国”“首发”“大家”的平台效应,集中推出精品力作,让好书凸显价值。如果把上海书展看作一个文化符号,它本身就是承载着城市文化,符号越鲜亮,城市文化越凸显,它的整体形象可以折射出上海城市形象。城市形象是城市文化内涵的集中反映,城市文化则是城市形象的内在机理,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作为上海的文化名片,文化是它的底色,书展是一个立体的文化场。
三、书香满城,品牌联动,引领城市文化新景观
书香满城,让阅读抵达城市深处。自2004年创办以来,上海书展始终坚持打造中国“最美书展”的文化追求,注重为爱书人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和全民阅读体验,已经成为一张亮丽的城市文化名片。上海书展一直致力于推广“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的理念。2014年上海书展联手全市17个区县的图书馆、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共同打造“书香上海悦读季”系列活动。从“七天书展”到“全年书香”,上海书展的活动空间正在不断向外延伸。营造全城全民阅读的文化氛围,就要把集聚于中心会场的活动资源辐射至各个区县,让市民“转角”闻见书香。上海各区也结合区域文化特色,组织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阅读活动,让书香浸润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把优秀作家和作品“送”到普通市民身边。如今的上海,已形成一张区域与中心会场互相勾连,精英阅读与大众阅读彼此呼应,书展文化效应扩散至全年的书香网络。
阅读,滋养一座城市的气质。上海书展成功的重要基础在于上海这座城市良好的阅读氛围。一个展会和一座城市互为依托,共生共长。上海书展的发展壮大离不开这座城市的丰厚土壤,而阅读又在滋养着这座城市的文明气质。经过近二十年的精心打造,上海书展综合效应显著。上海书展的大客流、多首发、高销售、名人效应,已成为业内年度新品的发布地、文化人士的集聚地,更推动着餐饮、旅游、交通等相关行业跟着上海书展的步伐共同转型提升。上海书展的溢出效应,体现在展会设施的品牌效应、旅游消费需求增长、技术创新与扩散、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提升、产业调整和升级、区域城市群互动发展、主题理念渗透等诸多领域。相比集中式呈现的展馆,书店及购物中心的空间更大,可延展性更强,是承接上海书展“溢出效应”的优质“容器”,发挥书展、书店与商场的联动效应,激发文化消费动力,让购物中心成为城市阅读空间的一部分,助力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市民文化消费提质。
上海书展作为城市文化的传播载体、宣传途径,也从诸多细节温暖和服务着传播受众,展示着城市形象。在服务读者方面,书展运行的各个环节都尽可能地展示着上海服务中的“绣花针”精神。例如,导购、快递、寄存、医疗救护、喷雾降温等措施更加体现便民惠民理念。这些精细化管理反映的是上海书展的优质、周到办展文化,传递的是上海国际化文化大都市内涵的温度,也就是传播主体运用各种渠道和方式向传播受众不断传播上海的城市文化、塑造城市形象的过程。
面向世界,上海书展是城市良好形象的国际化展示。上海书展始终把打造中外出版文化交流平台、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作为重要办展目标。上海书展的国际化堪称“海派书展”的标志性元素,“上海国际文学周”和“诗歌之夜”连年群星闪耀,也是中外作家对话的国际化平台,是许多读者最为期待的单元。这是上海书展从区域性到国际化的文化传播,通过各类国际化文化交流活动和精品力作的“走进来”和“送出去”打造上海城市的“国际范”,展示上海城市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每一年的书展都是对外展示上海形象的绝佳机会,通过上海书展上的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文化交流活动来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凝聚传播受众对上海文化的认同感,展现城市文化魅力。
上海书展是城市文化发展的见证。漫卷诗书,凝聚着一座城市的高远目光。个人的发展空间有多大,靠的不是颜值,而是知识与智慧;城市的影响力有多强,评判标准不在高楼,而是服务能级和文化内涵。上海书展是城市的“文化呼吸”,展现城市独特的文化品位、精神底蕴。上海书展作为促进全民阅读的重要平台,将在润泽广大市民、滋养城市文脉,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分别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