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快讯 > >
成授昌:藏书的烦恼|播资讯

时间:2023-06-02 09:45:13    来源:扬州晚报-扬州网

成授昌


(资料图)

网上有帖子,说福州一位先生喜欢藏书,因为家里面积小,所以屋子里到处堆满了书,结果引得街道片警来检查了,这位先生就有了烦恼。不少网友议论纷纷,认为藏书能有什么错。后续消息出来,原来街道片警担心这个藏书人家里书房有消防问题,存在安全隐患,于是进行了整改。后来,藏书人对书进行了整理,摆放整齐,有了通道,也添置了消防器材,烦恼消除。

因为书的事,我倒是遇到过真烦恼。几十年读书、教书,也就积累了不少书,几面墙的书柜满满当当的,当然从书的质量上来看古籍经典不多,版本学意义上的珍本善本更没有,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藏书,但是总是书啊。那时住四楼,要改善居住环境,新房子也在四楼,搬家公司的人先来谈价钱,结果一看这么多书,很犹豫,尽管我提出加价,但人家还是不愿意,面对满柜书一时犯了难。心神不宁期间,想到新房子书房也不大,想到孩子也不是学文科的,而且不在扬州,今后处理也麻烦,天空中就飘来“断舍离”三个字,于是痛下决心坚决清理,咱不藏这些了。

花了几个星期,一本本过,经常捧着书发愣,买书的经过历历在目,有在文昌楼书店排队买的,有出差在外地买的,还有的是从人家旧书摊上淘来的,好像每一本书的来历都有故事可讲。想到要搬家,只得心硬,结果清理出的书排在地上,摆了一个客厅,再一本本查看书脊,有的书实在舍不得扔了,只得又拿回来,有几本书几次来回,取舍之间犹豫不决,后来找了几个学生、朋友来看,让他们选择喜欢的拿走了一部分。

那时想不到卖给收旧书的,就喊楼下收废品的来收拾,以为是一笔大生意,哪知道,收废品的上了楼一看直摇头,不肯要。我纳闷了,就说便宜点,他也不要,理由是爬楼梯难运输,大书包拖不动,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好不容易才找来一个年轻一点的好说歹说才拉走,也不计较价钱了。

经此一折腾,新家房子里只保留了一个书橱的书,一些工具书及几本我的专业书,还有一些可能孩子今后用得上的经典文学名著。就这样,经常到书橱想找一本以前的书,结果一想早处理了,心里有些空落落的,但是想到今后孩子会少烦神,心里又有些安慰。

有人说,谈藏书从历史上看,孔子是第一人。他是开办私学的第一人,自编教材的第一人,第一个系统阐述教育和伦理思想,第一个著编年史《春秋》,第一个创立儒家学派,而藏书也是第一人。当时的书籍都是用竹简编联成册写成的,想一想,仅是“六经”简策可能就会堆满房间,估计他的书房也足够大,没有烦恼。

阎崇年先生最爱二十四史,据说他藏书一万卷,都是独家的历史名著。他说:我藏书有个特点,因为藏书是为了读书,为了学术研究,所以买书的时候是一本一本地精心选择,专业性强,质量很高,也相对比较系统和完整。先生应该有个大大的书房,好像没有过什么藏书的烦恼,真让人羡慕。

北宋扬州诗人、藏书家陈亚写过《药名闺情》的词,用10样中药名入篇表达相思,一时流传甚广。除此他还曾有诗云:“满室图书杂典坟,华亭仙客岱云根。他年若不和花卖,便是吾家好子孙。”此诗道尽了藏书家的担忧,担心子孙对满屋图书不屑,在不能衣食丰裕时,会卖旧书挣小钱,卖书腾地儿谋生活。确实,诗人的这种担忧也不是不可能。明朝顾起元的笔记《客座赘语》有“藏书”一节,讲了书的多种灾难。遇水、失火、鼠噬、蠹蛀,收藏地方小、书上乱涂乱画、遭庸人胡乱改动,其中第八就是担心被不肖子孙卖掉,他认为这是藏书家的灾难。

日本书评家冈崎武志藏书2万多册,写了一本书叫《藏书之苦》,他说:书架使书斋堕落,过多的书妨碍知识生产,若化为血肉,五百本足矣。记得古罗马的西塞罗也说过类似的话,他甚至说藏书五百本以上就是虚荣。估计二位大家都是藏书烦恼后的想法,当然他们说的是另一种烦恼,想想“五百本足矣”一句,很合我现在的心意。不藏书,平时喜欢买书的习惯也几乎改掉了,买得很少了。

后来读闲书,看到启功先生到晚年自感精力逐渐不足,于是在《频年》里写下这样两句诗:“饮余有兴徐添酒,读日无多慎买书。”据说“慎买书”三字起先是“快买书”,后来启功先生觉得“快买书”可以,而一本本读就力不从心了,便索性改为“不买书”,但又觉得不妥,不买书,不读书未免太颓废,斟酌再三,最后改成“慎买书”。启功先生是藏书大家,这是他晚年对于藏书、读书的想法,以我切身体会,确实是这样,老年人人老眼花读书不易,新书需要慎买。

其实,天下每个读书人都有一个藏书梦,藏书是因为爱书,爱书是为了读书。平日很羡慕一些藏书人,有条件能藏书的尽管藏,我虽然不藏书,还是很爱读书的。“鹪鹩巢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今后挑喜欢的书可以买一点,至于读书,读一点是一点吧!

作者简介:

扬州教育学院教授,研究文学教育,从事文学理论及语文教学论教学。有研究论著、散文集出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