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工业机器人市场蓬勃发展,市场规模创下历史新高。如何更好地提升国产工业机器人品牌竞争力、升级工业化水平,已成为经济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当前,工业机器人在工业制造领域的使用,正在成为推动新型工业化的标志性技术之一。
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欧美和日本等国的制造业就开始使用工业机器人。进入新世纪,工业机器人越来越多地融入信息化和人工智能因素,成为高技术工业生产“明星”。总之,工业机器人伴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而诞生和成长。在先进工业化国家,大都会有工业机器人的更大舞台。而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工业机器人起步较晚,上世纪80年代开始探索,到21世纪在少数领域有一定规模的商业性运用,开始进入竞争性市场。
后来者居上,一旦发力,就会有不同凡响的表现,而非亦步亦趋。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从诞生时就有了向新型工业化提升的技术创新取向。我国庞大和完整的工业经济体系,使工业机器人如同是撒在肥沃大地上的树种:萌芽、成长、壮大、成林。作为“世界工厂”,我国工业机器人的运用场景和市场规模,以及工业机器人制造能力培育,都有巨大的潜力,即受需求和供给双向推动。由于机器人在我国的萌发或引入一开始就受新型工业化的召唤,具有新型工业化的时代印记,所以凡提及和关注工业机器人者,都是在为新型工业化而思而行,为新型工业化的技术创新探寻可行路径和创新方式。
(资料图)
就其根本性质而言,工业机器人的诞生和前期使用,主要是为了替代和增强“人手”功能。机器人比自然人更有力,更耐劳,只要给它以指令和规定程序,工业机器人便可以成为精准、稳定、不知疲倦的执行者并自动化运行。这体现了工业技术性质的基本取向。
进入新型工业化阶段,工业机器人的技术取向越来越倾向于替代和延伸“人脑”功能,并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植入,产生更高人工智能水平的工业机器人。这是新时代工业机器人技术核心内涵的演化方向,体现出新型工业化和未来工业的趋势要求。
从运势看,如今工业机器人世界市场渐成规模。有调研机构预估,2022年至2031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可望达到27%。目前,我国是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市场工业机器人新增装机量达26.82万台,占同期全球市场比重约51.9%。
数据显示,2015年至2022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国产化率由17.5%提升至35.5%,也就是说,国产工业机器人占比仍然不足四成;外资品牌工业机器人份额占六成以上。而且国产品牌是以小型工业机器人为主,对于技术和品质要求更高的大型工业机器人,外资品牌的优势地位依然存在。即使是小型工业机器人,国产设备的性能、精度、耐用性等技术水平,与外资品牌尚且存在一定差距。
在大多数制造业部门,工业机器人渗透率还比较低,国产品牌工业机器人有许多方面的渗透机会。特别是在一些新兴领域,可以成为国产工业机器人的突击点。例如,在工业机器人分支的协作机器人领域发力。与传统工业机器人相比,协作机器人具有安全、易用、灵活等特征。特别是在柔性操作要求较高的领域,由于仍较依赖人力,就为协作机器人的渗透提供了更多机会。
工业机器人向工业领域的广泛渗透,可以带动供应链的延伸,提升供应链素质。即使是外资工业机器人品牌进入我国设厂,也会带动国外供应链体系与我国市场连接,中外品牌合力将带动国内零部件厂商的开拓布局。目前,除了操作系统、专用芯片外,协作机器人的其他核心零部件几乎全部可以国产化。而本土供应链的成长又会反哺国产工业机器人的整体竞争力,成为新型工业化有力的赋能力量,使新型工业化“风景这边独好”。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