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安史之乱实际上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安禄山之乱,安禄山矫诏起兵发动叛乱,是叛乱的发起者和当仁不让的首领,自然是被关注的焦点。而这场叛乱而之所以被说成是安史之乱,是因为安禄山在叛乱中过早的被儿子安庆绪给杀了,而安庆绪对安禄山曾经的追随者们尤其是史思明并没有威慑力,史思明渐渐有了自立之心,并最终杀死安庆绪掌权,而不久之后史朝义又把史思明给杀了。所以在七年多的叛乱中,出现了四位领袖:安禄山、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说起来,史思明领导叛乱的时间甚至长过安禄山。但无论如何,安禄山都是处在主导地位,史思明只是后来的篡权者。
安史之乱前夕的安禄山是三镇节度使,即:平卢节度使、范阳节度使、河东节度使。李林甫去世后,安禄山自认在朝廷中已经没有了能压制他的对手,于是和杨国忠的夺权逐渐公开化,最终在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矫诏讨伐杨国忠,集结15万大军以范阳根据地就起兵了,而当时的史思明只是安禄山的追随者,当然他和别的追随者还不太一样,他和安禄山是同乡,所以关系更近一些,在安史之乱前夕,他是平卢兵马使,也就是安禄山的部下。
安禄山起兵后,史思明作为先锋,他们一个月之后攻下了洛阳。安禄山称帝,史思明做了范阳节度使,经略河北,统兵八万。崔乾祐领兵攻打潼关,而史思明在河北一带与李光弼、郭子仪遭遇。正当史思明节节败退的时候,崔乾祐攻下了潼关,兵临长安,李光弼回军,史思明转败为胜,开始攻城略地。
之后,唐玄宗逃亡四川,唐肃宗在灵武僭号称帝,重用郭子仪和李光弼,开始收复两京。而在至德二年(757年)的春节,安禄山没被大唐打倒,却死在了自己儿子的手里,安庆绪继位,成为叛军的新首领,但是安庆绪并没有安禄山身上那种长年累月积攒下来的威仪,也就是说安庆绪虽然做了叛军的首领,远没有父亲安禄山的影响力,其中史思明就对安庆绪不怎么信服,毕竟,论能力而言,史思明甚至在安禄山之上,但他是安禄山提拔上来的,所以能拥护安禄山。而安庆绪对史思明也并不怎么放心,要知道史思明掌控的部队是曾经安禄山部队中的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