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安然
九年前, 一名派出所值班警长自掏腰包给刚被偷了钱包、前来报警的六旬老人提供了回家路费。九年后,这面落款于2014年的锦旗,由这位老人亲自送到了派出所——巧了,当年的警长正好是今天的所长。 所长对记者说:“报警人和警察之间这样的双向奔赴,让大家心里都暖暖的。”
2014年早春三月,东城公安分局东四派出所里走进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太太。老人两手空空,精神疲惫,眼神里带着浓重的焦虑。“我在公交车上被偷了钱包,钱都没了,而且直到下车之后才发现。我就沿着路走,走了半天,看见你们派出所的指示牌,我就想报个案。”老人姓安,来自河北遵化,正准备乘车回家,却不想在离京的最后一刻遇到了人生中的大难题。
(资料图)
正在值班的警长刘杉衫按照接报案流程,做好了完整登记。不过此时眼前老人的样子,也让他放心不下:做公安工作多年,一眼就能看出,对面的老人是真的处于困境了。多问了两句,果然,安老人在北京没亲戚,正准备回家,现在突然一分钱都没了,出了派出所,她连去哪儿都不知道。
好在老人的家离北京不远,就在河北遵化。问清老人原准备乘坐的长途车的费用后,刘杉杉并未犹豫,从兜里掏出50元,塞进老人的手里。“我们办案,您先回家。”他说。
这种操作,对刘杉杉和他的同事来说,也是常规。
面对茫然无措前来报案的群众,公安民警根据报案人的状态,在判断出报警人真实的需求的时候, 这种“自掏腰包”的举动,其实并不罕见。
但安女士却一直记在心上。此后不久, 刘杉杉连续收到两笔汇款,都是来自河北遵化的安女士,且都有几百元。这个钱,他确实没法收:太多了!于是刘杉杉全部原路退回。
2023年2月10日,已担任东四派出所所长的刘杉杉接到同事的电话:“有位老太太在接待大厅点名要见您。”此前曾长期担任东四地区社区民警的刘杉杉自然而然地认为,必是之前的治保积极分子或者老熟人。走进接待大厅才发现,面前的老人不太认识,只是隐约觉得面熟。 直到她拿出了落款为2014年的锦旗,他才突然想起“原来竟是她”!
这一次,安老人是在外孙女陪伴下再次来到北京。她说,当年回到家,就立即做好了锦旗,毕竟得好好感谢一下帮助了自己的民警。之后她汇出的款又都被退回了。 疫情过后,她在外孙女的陪同下又来了北京,终于将这面迟到了9年的锦旗,送到了当年的警长,现在的所长的手上。
接过锦旗,刘杉杉比老人还激动。“这种小事,我和我的好多同事们都在做,这是我们的常态。帮了真正需要帮助的群众,我们自己也会觉得幸福。不过如果受助的群众在九年之后还能想着,那对我们来说,就是太大的幸福了!”